在混沌纷繁的尘世中寻找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这辈子见过最好的学习方法 | CLT认知负荷理论 | 汤质看本质

前言和概述

 本文是b站up主“汤质看本质”(其实我心里一直读“汤姆看本质”而且改不回来是怎么回事)视频《# 我这辈子见过最好的学习方法 | CLT认知负荷理论 | 汤质看本质》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rH4y1J7EK/
 
 的笔记
 
 
 笔记本身遵循个人的笔记习惯,具体而言:
 2. 章节遵照原书排序
 3. 章标题用markdowns的2号标题
 4. 每两大章之间用横线分隔
 5. 节标题使用和正文一样的字号,节标题末尾带一个冒号:
 6. 知识点依附在具体的节之下,用序号标记顺序
 7. 知识点基本遵循先后出现的顺序
 8. 中文方括号【】中的内容是自己的注释,一般是我本人的批注和想说的话
 9. 圆括号()是一些对较抽象或复杂内容的提示性文字


评:挺不错一个视频虽然作者就是想卖课所以放出来一个饵……

虽然博主的说法其实爱学习和有方法论的人基本都模模糊糊知道,不过好在是一个理论化,所以学习起来是不亏的,基于这个理论框架也能泛化出其他的方法论,不过现在有什么作用能具体对个人指导什么还不知道。

另外说一点就是很烦交替实例,交替实例本身会造成大量的认知冗余以及消耗个人的学习力(学习上的耐心和精力之类的),而且你在慢慢交替实例,能够自主抓住和解决更核心问题(自己想办法用自己的方法快速完成了组块化,形成了更大的组块)的人已经超过去了,学习比拼到最后是个效率问题这一点相信有学习经验的人都会比较同意,交替实例效率太低只对宝宝👶有效。

去除冗余自不必说,大多数学习家其实都会手动去除冗余或者颅内去除冗余(毕竟看电视剧都快进的时代,信息冗余真心多,每个人都练到这个技能,学习方面问题则是毫无冗余,中文教材风格实属没几句废话纯干货),分割复杂也是常识了,学习就像搭积木。
总之基于降低认知负荷这个“损失函数”的方向,个人应该设计出更个性化的学习方法,而不是去除冗余,分割复杂,交替实例,三板斧,这三板斧一个造成大量认知冗余,两个废话。


  1. 意义就是理解比记忆多出来的部分:博主说的记忆其实应该是指知识的原料,比如语料之类的,意思就是我们对知识语料进行更为复杂的加工,然后得到意义,这部分意义就是所谓的记忆比理解多出来的部分

  2. 博主认为面对复杂的对象我们没有办法理解它,一大原因是个人的“工作记忆”没有办法应对更为复杂的加工

  3. 赫伯特西蒙对知识的定义:

  4. 知识的使命,就是从所有的逻辑可能性总类中选出一个其经验可能性较为有限的子类,从而在描述可能性的各变量之间建立一定的功能联系。【意思就是,知识的用途(也就是所谓使命)是事物的所有的有可能的逻辑中,从经验出发,选出一个逻辑。我们通过在所有需要进行上述过程的节点上,反复上述过程(自回归?),把这些节点建立一个功能联系。这个意思大概是,知识是一种逻辑筛选器?】

  5. 知识的最终目的是确定过去和现在已知事实与将来的事实之间的关系,从而由当前状况产生的唯一一种可能性。【之前讨论过知识是一种逻辑筛选器,这句话是说,运用这个逻辑筛选器索要达到的目的是,找到“过去+现在”与将来之间的关系】

  6. 赫伯特西蒙对知识的定义可以解释工作记忆不足导致对理解的困难

  7. 博主解释我们为什么会“懵掉”:我们通过对知识语料进行加工得到意义,在这个加工过程中我们把所有的相关要素放进“工作记忆”中,但是工作记忆有限,有一种说法是我们只能同时处理7个左右认知上的元素,后来研究发现可能只有4个,如果元素过多或元素之间存在复杂关系,则会超过记忆容量,我们就会懵掉。

  8. 大脑能理解复杂记忆靠的是“长时记忆”

  9. 背诵一样东西,本质上是在构建长时记忆

  10. 做到产生理解,需要考虑到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协同:需要被处理的知识语料,与长时记忆中所记住的内容相关联时,会激活一个更大的认知元素,这个更大指的是该认知元素内具有更多的信息,与此同时所占用的工作记忆的负荷,也就是“我们只能同时处理7个左右认知上的元素”,却与小认知元素类似。

  11. 组块化:上述把小认知元素打包成大认知元素的过程称为组块化。博主的比方是沐字对小朋友来说是三个点加横竖撇捺,但随着上述组块化过程,三个点会被组块化成三点水,横竖撇捺打包成木字,最后这样的更大的认知元素被存储进长时记忆

  12. 成年人通过组块化的过程,可以极大降低认知上的负担

  13. 安德斯埃里克森认为刻意练习的目标是把与完成记忆有关的心理表征存储在长时记忆中,而所谓表征是指信息预先存在的模式,所谓信息预先存在的模式是指事实、图片、规则、关系等

  14. 构建了大量的大组块之后,在应对具体问题时,可以轻松调用大量组块降低工作记忆负担,以在具体问题中,识别出更复杂的模式和规律。

    博主以象棋为例子,象棋高手和新手都只能记住随意摆放的两三个棋子的位置,但在下棋时,也就是处理具体棋局的时候,象棋高手可以记住三分之二的棋子位置,因为其通过长期训练,在长时记忆中存储了大量组块化的大元素,在处理具体棋局被调入工作记忆中进行处理,于是识别出了更多更复杂的模式和规律

  15. 奥苏贝尔名言: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16. 奥苏贝尔名言反映了长时记忆中的组块,是新手和高手之间的区别

  17. 在我们通过对知识语料进行加工得到意义的过程中,博主假设外部信息是无限的,长时记忆容量是无限的,所以整个过程中唯一的IO瓶颈是工作记忆容量

  18. 工作记忆容量的限制导致了理解的困难,学者们为了解决问题创造了认知负荷理论

  19. John Sweller名言1:教学的主要功能就是改变长期记忆的内容。一旦改变了,这些信息就可以转移到工作记忆中从而改变学习者在特定环境中的功能。他们可以从印刷品中获得意义,而其他人只看到表面上随机的曲线;他们可以立即轻松地解决其他人认为极其复杂的数学问题。

    总的来说,原本毫无意义和难以理解的东西可以变得明显、常规和自动化……促进这个过程是认知负荷理论的主要功能。【他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进行教学这个动作,其实主要就是为了改变一个人的长期记忆内容,然后拥有了长期记忆内容,就能轻松分析其他人觉得毫无意义和难以理解的事物,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最后,认知负荷理论就是用来解释如何促进这个构建长期记忆过程的】

  20. 元素交互性:元素交互性是指学习任务中存在各个信息元素,而信息元素之间存在相互关联性。意思就是某学习任务中有很多信息的元素,而学习任务的信息元素之间存在一种关联程度的属性值

  21. 某学习任务的元素交互性低,例如两个毫无关联的单词,则可以互相独立地被记忆

  22. 某学习任务的元素交互性高,则处理信息造成的认知负荷会增加,例如复杂小说之间的人物关系甚至需要画图表示

  23. 一般认为元素交互性低的学习任务可以被机械记忆处理完成,元素交互性高的学习任务需要进行理解完成,但在认知负荷理论中,元素交互性高的学习任务依旧可以通过机械记忆完成,方法就是在长时记忆中构建大组快以应对高元素交互性带来的复杂性

  24. 认知负荷:认知负荷分为外部认知负荷和内在认知负荷

  25. 外部认知负荷:学习任务的信息的组织格式、学习任务时所处的环境,等外部因素(非学习任务本身的因素)导致的认知上的负荷

  26. 内在认知负荷:学习任务的信息本身具有复杂性,因此导致的认知上的负荷

  27. John Sweller名言2:学习例子和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法是先呈现一个解答示例然后立即要求学习者解决一个类似的问题。

  28. 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优化认知负荷的方法:

  29. 去除冗余:去除学习任务中的多余元素交互性。比如折纸任务,能给纯图示意图就不要给图文并茂版本,多余的信息会让人降低任务完成率。一个极高的去除冗余达到零元素交互性的方案可以让学习任务完成率提高一倍之多

  30. 分割复杂:外部认知负荷可以通过设计,尽可能减少或者消除,而内在认知负荷只能通过分割降低,即把复杂的学习任务进行分割,分割为元素交互性弱的子任务和元素交互性高的子任务,然后先完成元素交互性弱的子任务,后完成元素交互性高的子任务

    分割复杂的难点在于怎样分割。

    其实就是对具体任务设计和构建一个流程,以像写作文或者小说一样,从一个简单的句子 或者大纲,扩写出作文或者长篇小说,其中的每一步都是可以轻松完成的,但直接写一篇作文或者长篇小说是难以完成的。

  31. 交替实例:举例子,然后练习一个高度与例子相似的问题。例如数学当中的例题学习,先学一个例题的解法,然后解一个练习题,然后不断重复上述举例子和相似问题过程

  32. 交替实例过程可以通过AI构建,具体而言,就是给AI一个实例,编写相似的问题。


最后我想说,我的记笔记方法和文字思考法其实就是一个用外部存储代替或者扩容工作记忆的方法

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肯尼斯·斯坦利,乔尔·雷曼
Vim极简命令手册
© 2024 Dal
「 就在那个时刻,你记得这并非幻觉,的确就在那个时刻,那只手和那块石头的接触面,她突然回过头冲你说:我也爱着你。 」